与死亡和解,是人生首要任务

  为什么要与死亡和解     

  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  

在怀念的时节里,正好是认知死亡,了解死亡,与死亡和解的最佳时机。

在我国,咱们都不太愿意谈论死亡,因为死亡意味着永别,但很多人在抱怨及烦恼:什么是爱,如何去爱。

人生有两个重要的课题:一是与死亡和解,一是学会如何去爱。

笔者觉得,在体验爱、懂得爱、学会爱之前,更重要的是先学会与死亡和解。



但是,由于缺失关于死亡的正确认知,导致太多人糊涂并辜负了自己那一次绝无仅有的生命。

连生命都辜负的时候,我们不是爱的主体,也没有爱的客体,那我们拿什么去爱,凭什么去爱,又如何去爱呢?

每个人从生下来,到活下去,咱们都不容易。只有跟死亡和解之后,才可以扩大生命体验。    


如何与死亡和解

首先,我们得明白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,没有人不害怕死亡,这来自于人的动物性,是一种本能,像求生一样。

然后,我们得明白与死亡和解,其实有两种含义:一是向死而生,一是活在当下。 

1、向死而生,是生命的基础,是对死亡的豁达。

向死而生,需要我们真正了解和知道死亡这个事实,并带着理解去接纳它:每个人能从生到死,都是一种生命的奇迹,是每个人的权利。生与死,只在一念间,有些人生不如死,有些人虽死犹生。

但无论我们谈或不谈,死亡永远都在那里;无论你愿不愿意,死亡总有一天会找上你。

死亡,一定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 


 2、活在当下,是生命的本质,是对生命的尊重。

活在当下,有两个概念:一个是咱们每个人都回不了过去,一个是咱们还不受未来困扰。每一秒的咱们都是新的,每个人的人生都处于变化的状态,因此无论我们处于人生中的哪个状态,都需要爱护和接受,珍惜生命——这一场并没有好坏之分的体验。

  

死亡、活着、自由与爱 

当我们完成了对死亡的和解后,我们才能珍惜生命中每个神圣、新鲜的时刻。

活着的意义,就是探索未知的世界,扩大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,我们最终会能体验到人生的爱与自由。  

曾几何时,咱们或许都以为死亡只发生在老人身上,但其实有多少少年亡,不到白头死。死亡一直在身边,在不经意间就会来临。

有一位故友,他年轻为有,积极上进,一直为理想而努力。那年,他经历了一场车祸,进手术室后就再也没醒过来,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。他的生命是灿烂的,因为他一直争分夺秒在实现自己的理想,只是死亡却比成功早一些到来。我在想,假如他能感知生命的短暂,会不会慢些再慢些,会不会多关注下身边的一切,多陪陪他的父母。

然而,我也曾以为,他去世后,人不在了,就是永远的离开。但在往后的十多年间,我会不经意把他想起,每年春天,我对他进行深切悼念。我惊讶地发现,只要不遗忘,故人可以比活着时更鲜活地存在于一个人的心里。感谢这位朋友让我深刻地理解到:爱的反面,不是恨,不是生离死别,而是遗忘。

还有一位朋友,险些发生车祸,回家后的第二天,她购买了人寿保险,写下了第一份遗嘱。她说,瞬间活明白,家是最依恋最安全的地方,活着是一份责任,假如死亡和意外在她未尽孝前到来,她至少可给爱的人留下一份基本保障。


缺了死亡教育,其实是欠缺了生命教育。近年,在咨询室里听过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,都跟生命有关:

很多妈妈说:“我不想活了,我想死,可是我舍不得,而且我不敢,但是我害怕……”

很多孩子说:“我都不想活了,但爸爸妈妈还要我上学,还要我补习,还要我表现好。”

有更多的孩子说:“我每天有做不完的功课,有上不完的培训班,爸爸妈妈骂我,老师批评我,同学孤立我,我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,所以我不想活了。”



生与死,都是我们唯一一次绝无仅有的生命体验,向死而生,活在当下,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与敬畏。

认识到死亡,知道了生命的珍贵,才能打开生命的宽度与维度,才能体验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,比如自由与爱。




感恩阅读,欢迎分享。






作者:木子


注册社会工作师

社工督导

资深家庭治疗师

资深沙盘游戏治疗导师

资深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

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师

心理专题自由撰稿人


专业社会工作18年,持中级职称,熟悉青少年、儿童、家庭、学校、社区等领域的社会工作。

2014年起,全职心理咨询。青少年儿童个案治疗和家庭治疗,咨询时间达3200小时,小组和团体辅导经验达1500小时,家庭教育讲座时间达1000小时。

本博客内容除非另有说明,否则本网站上的内容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
相关推荐

没有资料

发表评论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老木是你永远的朋友
返回顶部